本报讯(记者 李波)近期,榆林市清涧县委社会工作部以“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为核心,创新打造流动“夜大学”进社区品牌项目。日前,首期“清涧的故事”专题课程在社区开课,通过“乡音传乡情、课堂连民心”的形式,将红色文化浸润与基层治理实践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赋能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径。
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居民“地缘相近、情感疏离”的痛点,清涧县委社会工作部通过流动“夜大学”打造“有温度的治理课堂”。流动“夜大学”打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构建“党委引导、部门协同、居民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清涧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动秀延街道、社区志愿者等资源,组建“本土讲师+乡贤能人+居民骨干”的师资库,根据居民需求定制“菜单式”课程,内容涵盖政策解读、文化传承、邻里互助等,实现治理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同时,将课堂延伸为“议事平台”,组织居民围绕“如何传承家乡文化”“怎样共建和美社区”等议题讨论,推动学员中的党员、退休干部、热心群众转化为网格信息员、邻里调解员。
针对社区居民“工作忙、难集中”的现实问题,清涧县委社会工作部将课堂设在居民小区、文化广场等“微阵地”,以“晚间时段+流动课堂”破解时间、空间限制,让治理服务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