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开展教育心理课。
在西安,社区不再是简单的“居住小区”,而是连接“新邻居”的“纽带”。无论是帮老人熟悉城市的“小事”,还是陪孩子成长的“暖事”,或是助年轻人安居的“实事”,社区用真心换真心,用服务搭桥梁,让每一位“新邻居”都能在这里扎下幸福的根。
年轻人感受到了价值和归属
在西安读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张莉总说自己与这座城市是“一见钟情”的缘分。只是她和大多数年轻上班族一样,从未想过要与社区产生交集。
9月27日,家住乐居场第二社区的张莉对记者说,孩子出生后,为给宝宝办医保、走报销手续,她才第一次叩响了社区的“门”,也意外感受到了一份发自心底的真心。
她在小区业主群里要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拨通电话后才知道她叫杨园园,对方温和地说:“在乐居场A4小区超市二楼,到了我接你。”见面后,杨园园帮她挪婴儿车、扶她上楼,手把手教她填表,还加了微信方便后续沟通。
如今张莉会主动看社区活动通知,在业主群帮邻居解答办事流程,还会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她说:“在西安不仅有了小家,还有社区这个温暖的大家,这份真心,换来了我的归属感。”
9月25日,西安市新城区长乐中路街道黄河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呼延泽惠正在通过社区群向四个街坊的住户们分享“两千万创业扶持计划”,面向辖区小微企业、优秀创业项目提供实打实的资金扶持。
该社区的就业创业驿站,通过“创业指导—资源嫁接—反哺社区”全链条服务,孵化科技、文化传媒类企业12家,累计为毕业生提供700余个就业岗位,同步开展政策咨询与经验分享沙龙。
陕西职业服装学院毕业的王家维,最初仅仅是有了创业的想法,经过“孵化”帮助,已经成长为一家发展不错的社会服务组织。
2024年,黄河社区为扭转设施老旧、公共服务不足的困境,着手启动社区嵌入式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呼延泽惠将目光聚焦在了社区已孵化的企业上,经过与企业负责人积极沟通,5家孵化企业表示愿意作为社区建设“合作人”,出资改造并主理经营嵌入式服务设施。其中,王家维的企业出资130余万元。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设计改造,如今黄河社区焕然一新,城市书房、树下餐厅、托管中心等空间布置有序,养老、助餐、日间托管等居民最迫切的需求被精准“嵌入”其中。
老年人感受到了友好和认同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带着自己独特的天赋来到这个世界。”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航拓路社区老年活动中心,陕西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家庭教育指导师王艺锦从性格解读入手,向各位老人详细讲解了不同性格类型孩子的特质和需求。
这是一场以“懂比爱更重要”为主题的教育心理课,在这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学着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让社区搭建的育儿交流平台成为连接“爱”与“懂”的桥梁。
今年70岁的常润老家在甘肃定西,今年年初和老伴一起来西安带孙女。9月初,儿子给他们报了社区的教育心理课。常润说:“没想到这个课程这么火爆,听了之后确实很受益。
一节课时间过得飞快,原本在社区里都不认识的邻居们,其中不少是进城帮忙照顾孩子的老人,因为带娃这一共同的“任务”有了话题,这种“被理解、有同伴”的共鸣,让老人们卸下孤独,感受到邻里间的温暖。
孩子们感受到了快乐和安全
相较于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更需破解“城市适应难、社交圈狭窄、归属感缺失”等困境。西安多个社区联合社会组织,推出针对性活动帮他们“扎根”城市。
今年暑假,来自西安市及外省的25名流动儿童从莲湖区红庙坡街道青门社区出发,途经钟楼、城墙、永兴坊等地,3天徒步40多公里,完成卖水、询价、学习、拜师等任务,在汗水里学会坚持与合作,触摸城市的多元温度。
“我建议对小区内的绿化带和花草树木编号,让大家投票认养管理!”这是新城区西一路街道策划开展的“共筑家园流动儿童友好社区”系列活动中小朋友提出的想法。
在自强路街道麟德社区,当千年宋锦的雅致纹理邂逅莹润珍珠的璀璨光泽,孩子们对宋锦这门古老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手工制作的实践中传承了非遗技艺。
在暑期期间,西安市新城区围绕“传统文化”“微光计划·观影相伴”等系列主题活动,以优质文化供给和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暑期文明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度过文明健康、多彩安全的假期。
文/图 本报记者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