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中穿白大褂的“专家”笃定宣称“三个疗程逆转糖尿病”,正是这番说辞,让西安市民张女士的母亲陆续花3000余元买了一堆保健品,直到血糖失控住院才意识到不对。近来,这样的AI合成“专家”正通过老年人的手机,用虚拟权威编织养生骗局。
“一开始只是看个养生视频,后来就弹出‘专家直播’。”10月10日,躺在病床上的孙阿姨向记者回忆道,今年9月中旬,她刷短视频时刷到“北京某医院首席营养师”的讲座,对方不仅讲解糖尿病护理常识,还展示了诸多“康复案例”。信任感建立后,“专家”开始推销“降糖片”,称“不用忌口、不用打针”。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孙阿姨先花800元买了一个疗程的产品。随后,“专家助理”频繁联系她,说“病情特殊需加强调理”,又诱导她追加购买了3个疗程。可服药半个多月后,她的血糖不降反升,还出现了头晕乏力症状,被家人紧急送医。
“直播里的‘专家’是AI合成的,连口型都对不上。”张女士仔细查看发现,直播里的虚拟人物普遍存在手指畸形、面部表情僵硬等问题,部分视频中“专家”说话时嘴唇开合与声音完全不同步。“评论区有人说,不法分子通过AI工具,几小时就能生成大量‘权威讲座’,再通过算法精准推送给老年群体。”张女士说。
为何这类骗局在老年人群体中屡试不爽?西安爱之初心理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董琳琳分析,老年人对健康的迫切需求是主要诱因,而AI合成的“专家形象”进一步击穿了信任防线。骗子通常先以免费科普获取信任,然后以“限时优惠”“一对一调理”等话术催促下单,形成完整诈骗链条。
“防范这类骗局,要抓住‘三个关键’。”董琳琳提醒老年朋友,一是核实身份,遇到“权威专家”可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查询资质;二是辨别破绽,留意视频中人物肢体、口型的异常;三是坚守底线,牢记“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遇“包治百病”“无效退款”等承诺直接拉黑。
董琳琳建议,子女可帮老人开启短视频平台“长辈模式”,过滤风险内容;定期检查手机中的陌生群聊和可疑支出;绑定家庭消费预警,避免大额转账。同时,要多和老人沟通养生知识,减少其被虚假信息误导的可能。
本报记者 陶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