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细品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8日
诸葛武侯墓前的汉桂

■ 柳笛

定军山的风,携着千年的寂寥,裹着深秋的清冽,悠悠拂过。

我沿着蜿蜒的石阶徐行,石阶上落着枯黄的树叶,踩上去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段寻古之旅伴奏。穿过那片蓊郁千年的柏树林,林间的秋阳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金辉,带着丝丝缕缕的温暖,与山间的凉意交织,生发出一种奇妙的惬意。一股淡淡的桂花香荡漾在空气中,生发出温馨的舒爽。诸葛武侯墓便在这样的秋景里,静谧地安卧于山坳,宛如一幅被岁月定格的古画,浸着秋的厚重与历史的沧桑。

进庙门,过小桥,入拜厅,但见呈六角覆圆形的墓冢安然于眼前。围拱墓土的六角形青石历经风雨的侵蚀,在秋阳的映照下,宛如老人脸上饱经沧桑却又透着智慧的光泽;缝隙间滋生的青苔,沾着秋日的露珠,晶莹剔透,犹如时光书写的细腻注脚。墓前的石碑,字迹虽已斑驳,但“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几个大字,却依旧苍劲有力,在秋风中带着穿透时空的力量,让当年立碑者的虔诚与敬重,清晰可感。整个墓茔,没有奢华的装饰,没有宏大的排场,简洁质朴,正如诸葛亮一生的品性,淡泊而纯粹,在这深秋的寂静里更显庄重。摆放在墓碑前的一束束鲜花,洋溢着鲜活的气息,显得很亮眼。一封封写给诸葛孔明的信笺,或插在鲜花丛里,或铺展在墓前空地,成为一道别样风景。我打眼看了两封来自东北和海南的信笺,年轻大学生们对诸葛亮的崇仰之情,令人感动。

拜厅前拜谒了诸葛亮,便跨出拜厅木门,来到墓后庭院。游人不多,庭院显得疏朗,桂花的馨香也浓厚了些。先于墓冢撞入眼帘的,是东侧两株硕大的汉桂,宛如忠诚的护卫,拱围罩护着墓冢,伫立在深秋的天地间。粗壮的树干需两臂可围,树的皮层黝黑,像被岁月揉皱的牛皮,枝干向天空遒劲地伸展,枝丫间挂着些许绿叶,与金黄的花瓣相映。粗壮的主枝斜斜伸向墓顶,似一双布满青筋却依旧有力的手臂,紧紧握住1700年的岁月痕迹,守护着漫长的时光年轮。在那树干沟壑纵横、深深浅浅的纹路里,仿佛藏着三国的烽火炽热,唐宋的月光温柔,明清的秋雨缠绵。此时金秋正好,满树金桂把枝丫细处压得微弯。细碎的花瓣比指甲盖还小,密密匝匝缀在叶间,风过时便簌簌往下落,像飘落着金色的雨。有的沾在石碑上,成了天然的注脚;有的歇在石阶上,像落了枚枚勋章;有的钻进访者衣领,待伸手去拂,却化作一缕香,缠在指尖不肯离去。这香气是温吞的甜,不似梅香浓烈,也不似兰香清幽,就绕在鼻尖打转,混着松针柏针的清苦,泥土温湿的腥气,吸一口,竟像醉在了千年的光阴里。

站在墓前,秋风卷起地上的桂花瓣,也卷起我心中的思绪。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恰似汉桂的品性,历经岁月的冲刷,愈发熠熠生辉。从襄樊隆中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到身居蜀汉相位时不殖私产的清廉,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本心。对待下属,他赏罚分明,马谡失街亭,他虽惜才,却仍按律挥泪问斩,自己也主动上书自贬三级。这份严于律己的担当,让蜀汉上下人心凝聚,众志成城。

这墓前两株汉桂,也仿佛领会了武侯的心愿,以千年的葱茏,演绎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忠诚守护。传说这两株桂树是诸葛亮葬于此后所栽,屈指已是1700多年过去,千百年来,它们历经风雨的洗礼,见证了朝代更迭、世事沧桑的巨变,却始终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如今,我站在汉桂树下,看着金黄的花瓣簌簌飘落,听着山风轻轻吹拂,仿佛能听见诸葛亮在历史深处的轻声叹息。尽管时光匆匆而去,却没有冲淡人们对诸葛亮的敬仰,反而让他的精神愈发璀璨夺目。就像这汉桂,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年年花开,用清甜的香气,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精神的传承者,它们会继续在这里傲然伫立,将诸葛亮一生的传奇,传递给每一个前来凭吊的人,直到岁月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