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生活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3日
降温催热手工棉被生意

扫码看视频

弹棉花、做棉被是刻在很多人记忆里的冬日温暖。在西安老城区仍藏着不少“弹棉花”小店。10月22日,记者走进西安测绘西路的一家作坊,看到店主郑师傅夫妻俩身着花色工作服,头戴帽子、口罩,围着梳棉机忙碌不停,机器轰鸣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

“轰隆——轰隆——”10月22日下午两点,梳棉机在小作坊里运转。郑师傅熟练地将蓬松棉花送入机器,反复碾压两遍确保棉胎紧实,然后摊开在两米多宽的操作台上。妻子赵女士手持木质圆盘,在棉胎上反复按压、抚平,“这样处理后棉花更紧实,盖再久也不会跑棉。”她边操作边解释。

待棉胎铺好罩布,两人默契配合将其推入带七八个针头的缝纫机,整齐缝线划过被面,几分钟后,一床约8公斤重的厚实棉被便完成——这是附近居民王女士特意为换季订制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店门口堆放着十多床待取棉被,屋内还摞着几包等待翻新的旧棉絮。赵女士说:“降温后就进入旺季了,每天能做20余床被子,从早忙到晚,连午饭都顾不上吃。累是累点,但生意好,心里也高兴。”

郑师傅夫妻从最初的城中村小作坊,到如今的固定门面,店铺招牌只写着“大型弹棉花”五个字。十余年来,他们始终坚持手工制作棉被,靠口碑维系稳定的顾客群。赵女士说:“三四年前搬到测绘西路,老顾客都跟着过来了,还有人拍短视频发到网上,吸引了不少新顾客。”

夫妻俩始终严守工艺细节:棉花要压两遍,罩好后得反复拍打,否则用久了会空、会鼓。郑师傅直言,手工弹棉花仍是体力活,妻子每天要弯腰拍压几十次。

为了适应市场变化,赵女士会在每床棉被上贴上标签,标明棉花产地、重量和制作日期。 还会根据不同客户需求,制作加厚棉被或为学生宿舍定制尺寸,细节上比成品棉被更贴心。赵女士感慨:“听到顾客反馈盖着我们的棉被觉得暖和,我也觉得我们的手艺还有存在的意义。”

文/视频 本报记者 朱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