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0日
图书馆里的“银发生活”

10月22日,一位老人在图书馆里阅读。

上午9时,吃过早饭,退休老人陈晓群准时准点地来到图书馆,在一楼期刊、报纸阅览区,拿上当日的报纸,在靠窗的位置坐下……西安市长安区图书馆每天9时开门,银发群体总是来得最早。

随着社会老龄化与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升级,图书馆不再只是年轻人备考、白领办公的场所,更成了银发族享受退休生活的“精神驿站”。

报刊区永远是最先热闹起来的角落,当日报纸刚上架就被取走,老人们逐字研读,遇到感兴趣的,还会用笔抄写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

文学书架旁,63岁的刘来虎正捧着一本大字版《三国演义》看得入神,手指在书页上轻轻摩挲。“年轻时候忙工作没时间看书,现在总算能补上了。”刘来虎自从发现图书馆有大字版经典名著,每天都来看。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读书心得,字迹工整有力,笔记本已经写满了六七十页。

在这里,老人能获得精神滋养、社交陪伴,还能学习新技能。

图书馆一楼的亲子阅读区成了老人张润花的“心头好”,“最近雨天多,去公园不方便,在这里还能陪孩子看看绘本,真的是很好的选择。”

记者走访发现,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市图书馆、碑林区图书馆、长安区图书馆,均配备了非常完善的“适老化”服务。不仅提供老花镜、放大镜,部分图书馆还有大字版书籍。除了阅读,还有各类主题展免费开放。例如10月18日由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庞雅妮开讲的《彩陶·玉器·青铜——以“早期中国”系列展解码中华文明基因》大讲堂,现场一座难求,前排就座的有不少喜欢阅读、喜欢文博的老年人。

从“场所”到“驿站”,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变身舒适的老龄友好空间,成为老年人退休生活中最坚实的精神支撑,让“银发时光”在书香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文/图 本报记者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