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市井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3日
73岁老人写书讲述西安故事

“写西安,我等了一辈子,也准备了一辈子。”73岁的李文佑坐在书桌前,桌上整齐码放着厚厚一摞调研笔记与书籍手稿;这是一部87万字的“大部头”,选取了西安从古到今的诸多亮点进行讲述。

这本书名叫《西安所以然—文佑谝西安》,它的作者就是李文佑。10月30日,记者对他进行专访时,这本书已经完成了三次再版。

记者:2005年您迁居西安,这次变动对您的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文佑:2005年,当时的陕西秦阿房宫旅游集团招聘,我应聘上了,就把家搬到了西安。以前通过史料和规划文本了解西安,觉得它是一座巍峨、厚重的历史古城。扎根之后才发现,它既有千年古都的底蕴,也有烟火气十足的生活,更有追赶超越的活力。我会在城墙上遇到质疑“城墙是不是真文物”的游客,也会在北院门回坊风情街看到对街巷布局一脸茫然的外地人。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很多人对西安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给人答疑解惑,慢慢有了“写一本书介绍西安”的念头。

记者:为了这本书,您进行了大量实地走访,能具体说说走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吗?

李文佑:写这本书,光有资料积累还不够,必须亲自跑、亲眼见、亲耳听。整个走访花了4个月零22天,足迹遍布西安各区县,还有周边的泾阳、乾县、华阴这些地方。印象最深的是跑陕西历史博物馆,前后去了八次,有时候是为了核实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线,有时候是为了确认一件文物的背景,每次去都带着问题,跟讲解员请教,翻查馆藏资料,直到把疑问解开。

还有北院门回坊风情街,为了弄清楚它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街巷,我连续在那儿转了一个星期,跟着游客走,跟商户聊天,甚至跟环卫工人打听,最后手绘了一张包含十七条街巷的地图。

记者:这本书从构思到完成,用了多长时间?是什么让您最终下定决心动笔?

李文佑:真正的构思,其实从2005年我搬到西安就开始了,但一直没敢动笔。西安太博大、太厚重了,就像一座高山,我怕自己攀不上去。直到2017年,看到报纸上“坚定文化自信,讲好西安故事”的号召,再加上我积累的资料,心里那股憋了六七年的劲儿终于忍不住了。

这本书共87万字,分为10章76讲400多个小节。

西安值得写的东西太多了,书的容量有限,必须有所取舍。比如160多万年历史的猿人头骨,是历史最久、保存最好的;兵马俑是中国独有、世界唯一的;阎良飞机城是中国唯一、亚洲最大的;西安的尖端科技实力仅次于京沪,排全国第三。每个入选的亮点,我都找了翔实的论据,比如西安北站是“亚洲最大高铁站”,我就查了全国十大高铁枢纽站的道轨数据,它有34道轨,比郑州的32道、上海的30道都多,这个数据明明白白,任何人都能去现场查证,这样才有说服力。

西安每天都有新变化、新亮点,我会继续关注这座城市,把平时积累的零散素材整理出来,把我知道的西安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