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GI”标签食品受青睐。
低GI酸奶、低GI饼干、低GI大米……如今,“低GI”(血糖生成指数≤55)标识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食品包装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关产品的宣传五花八门,部分商家将“低GI”作为营销卖点,但产品并未经过认证,或认证信息模糊、难以追溯。对此,医生提醒消费者应理性看待“低GI”食品。
“低GI”成食品热门标签
GI指的是“血糖生成指数”,它是衡量人体在摄入含碳水化合物食物后对血糖水平影响的指标。GI值≤55的食品被定义为“低GI食品”。
11月10日,记者在西安市长安北路一家大型超市走访发现,至少4个品牌酸奶包装上印有“低GI”标识,但多数未标明具体GI数值。不远处,两款饼干也标有“低GI”,其中一款注明“生糖指数≤49”,另一款写有“生糖指数≤50”,并强调“真无糖”!
“老人有糖尿病,我专门来看一下‘低GI’食品,但价格相比同类产品更高一些。”市民赵先生说。
而在电商平台,有关“低GI”的宣传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大米、坚果、沙琪玛、面包、能量棒和蛋白粉等纷纷打出“低GI”旗号,但证明方式各异:有的标出数值,有的仅用“控糖放心吃”“健身首选”“关爱中老年人糖值健康”等话术。记者咨询多个客服人员,多数无法提供GI值、检测报告编号或实验室信息。
价格差异也比较大,以一款“低GI”多谷物米饭为例,2.5千克售价89元,而另一款未标注“低GI”的多谷物米饭,售价56元。
“商家有了‘低GI’认证,就是一个很好的卖点。”记者致电一家认证机构,工作人员坦言,目前市场上的这类认证多为第三方机构开展,产品需通过人体测试确认GI值≤55,并对配方、生产工艺等进行审核,认证费用在6万元至10万元不等。
消费者需警惕虚假宣传
陕西众致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潘莉律师指出,我国尚未制定“低GI”食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市场上相关产品主要依据行业协会或团体标准进行生产和认证。
她提醒消费者,在选购时应保持警惕:注意识别认证依据,查看包装或宣传中是否标明所依标准编号及权威检测报告;不要将“低GI”等同于“健康”——“低GI”仅代表升糖能力较弱,并不代表营养价值更高,应关注整体配料表,避免被单一宣称误导。
潘莉认为,“低GI”食品市场的规范发展需多方协同:商家应确保宣传真实合法,若宣称“低GI”,须有可靠检测报告支撑,否则可能构成虚假宣传;监管部门应加强标识与宣传的执法监督;行业组织应推动团体标准统一,健全认证体系;消费者则应提高证据保全意识,如遇疑似虚假宣传,可保存宣传页面、包装、购买凭证等,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安军明强调,科学控糖的核心在于整体饮食模式与生活方式的综合管理。
文/图 本报记者 姬娜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