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龙岗学校七年级(15)班 陈稼烔
一个午后,我缩在书房一角,为一道数学题感到烦闷。这时,姥爷走了进来,我便向他倒苦水。姥爷说:“不会,为什么不去问呢?”我一下子便被噎住了,不知该如何回答。姥爷拿起我搁在角落里的《论语》,轻声读起来:“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随即给我讲了“每事问”的故事。姥爷说:“倘若连询问的勇气都没有,又谈何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呢?”
那一刻,姥爷的话让我仿佛看见,被人尊为“圣人”的孔子,并非全知全能。他“每事问”的精神,如一阵清风,吹散了我的窘迫与羞惭,又如暖阳,将其蒸融。
自此以后,孔子成了我最敬佩的先贤。过去那个“强不知以为知”的我在面对老师课堂上问“都懂了吗”,总是随波逐流地点头,把疑问死死压在喉咙里,生怕显露一点“无知”会伤了自尊。如今,我敢于坦然举手说:“老师,我还不太明白。”孔子的“每事问”照亮了我的心。生物课上,我会反复追问老师;历史课后,我敢于和同学辩论。我感受到“学然后知不足”的充盈与满足。孔子对我的影响,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让我把“好学”二字从书本上的话语转化为求学路上有力的行动。
以前,面对新知识、新领域,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匆匆脱口而出:“我不会。”如今,我已悄然改变,会说:“我试试。”这份勇气源于我对孔子“每事问”的体悟。在姥爷的鼓励下,我渐渐明白,“圣贤”并非不犯错的完人,也理解了“人非生而知之者”的道理。孔子曾这样评价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对知识的好奇与热忱,才是我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人真正的成长,正藏匿于这日复一日的叩问与追求之中。
从此,每每夜读时,我都会想起孔子伫立河边,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情景。我敬佩孔子,敬佩他追求真知、不倦发问的好学精神。他对我的影响,并非体现在成绩取得巨大进步上,而是让我从以前那个总说“我不行”的人,变成了如今敢于说“我试试”的人。他让我有了求知的勇气,为我纠正了认知上的误区。他让我明白,人真正的强大,是拥有承认自己“无知”的勇气;人真正的成长,是践行“每事问”的谦虚。他的智慧已化作一盏明灯,让我有了敢于在茫茫学海中“求问”的谦虚和自信。
教师点评:小作者从孔子的话语中明白了求学做人的道理。从小处入手,写出内心深处的改变。立意高,主旨清晰,语言流畅。
指导老师 唐紫薇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