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区第五中学非遗校本课程之《一盏非遗茶,少年习古香》。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榆林市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坚持“五育并举”,推进“三全”育人,按照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442”工程要求,锚定“非遗活态传承、文化浸润育人”目标,以“三融三建”为抓手,助推非遗进校园工作走深走实。
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充分将非遗内容系统性纳入学校教学体系,重点推进“课程双覆盖”。基础课程进课表,在全区12所中小学开设了陕北说书、横山老腰鼓、剪纸等非遗校本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累计开发《横山老腰鼓基础教程》《陕北剪纸技艺》等校本教材8套。推进非遗课程进课后服务,将非遗技艺学习纳入课后服务课程,基本覆盖了全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今年以来,课后服务中参与非遗学习的学生超5000人次,目前全区超8000名学生完成非遗课程学习,其中1200余人至少掌握1项非遗基础技艺。
聚焦“师资瓶颈”,构建多元师资体系。该局联合区文旅局组建“非遗讲师团”,聘请12名区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进校园驻点授课,年授课超300课时。加强校内教师赋能,每年组织一次“非遗课程专项培训”,覆盖音体美教师及班主任150余人次,推动非遗教学从“传承人讲”向“教师教”延伸。
横山区教育和体育局以“活动搭台”推动非遗成果可视化呈现,开展腰鼓展演、剪纸比赛、说书展演等活动26场,参与师生超1万人次;推动日常展示多元化,各学校以校园文化节、家长开放日、读书节、科技节等活动为契机,嵌入非遗展示环节,让家长、师生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不断强化特色项目品牌化。各校立足自身优势培育非遗亮点,横山区第二中学的“千人非遗老腰鼓操”气势恢宏,成为校园文化标志性活动。横山区城关小学的陕北说书韵味悠长,多次走进社区开展惠民展演。横山区第三小学的版画将非遗元素与校园生活结合,作品累计展出200余幅。横山区第四中学的横山剪纸兼具艺术性与创新性,作品获市级非遗创意大赛一等奖。横山区响水中学的“红白绿”三色德育课堂,以非遗为载体涵养学生品德。这些特色项目共同织就了横山区“一校一品”的非遗育人图景。
文/图 白玉聪 本报记者 李波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