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志愿者小黄上门陪老人聊天。
“今天咋样?”“好着哩!”11月21日上午,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街道福邸铭门社区21街坊的一户人家门前,楼栋长赵女士轻叩房门,熟悉的问候声再次响起。门内应答的是因糖尿病并发症失明3年的汪先生。这样的对话,8个月来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一句简单的寒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牵挂与守护。
“邻家儿女”汇聚成一股温暖力量
6年前视力开始模糊,3年前彻底失明,汪先生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走路、打扫卫生……这些常人习以为常的小事,对他而言都成了挑战。但自从赵女士成了他的“编外家人”,日子便多了几分安心与温度。
“她几乎每天都来问问我,有啥需要帮忙的。”66岁的汪先生一边扶着墙边新装的扶手锻炼身体,一边对记者回忆道,“今年有一次,她来我家,发现家里有煤气味,立即报告社区,不一会儿煤气灶就修好了。前几天,我家厨房管道漏水,也是她发现后上报的,社区工作人员张焜昱联系物业,当天就处理妥当了。”
更让他感动的是,社区通过街道“搭把手”项目为他免费安装了扶手。“有了这个扶手,我走路、活动都踏实多了。”汪先生说,“虽然我看不见了,但是,生活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我不觉得孤单。”
赵女士表示:“我们都在一个院子里,每天过来问候一声,很方便。我现在有能力就帮一帮,谁都有老的一天,等我老的时候,也希望有人这样帮我。”
不远处的22街坊,87岁的张先生家中也正上演着温情一幕。“叔叔,我来看你了!”志愿者小黄刚敲开门,就被老人一把拉进屋:“赶紧进来,你看你手这么冰凉!”两人拉起家常,笑声不断,仿佛一对父女。
随后,小黄熟练地打扫卫生、整理杂物。“她经常来看我,有时还帮我买药、买菜。”张先生的眼里满是感激。
赵女士、小黄,都是社区“邻家儿女”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像她们这样的热心居民,在福邸铭门社区已汇聚成一股温暖力量,悄然改变着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
线上线下让关爱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社区调研独居老人的需求后,在韩森寨街道‘咸东小哥’志愿服务项目的统领下,我们今年3月推出了‘邻家儿女’项目。”该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蔺倩介绍,该项目以“一对一”结对帮扶为核心,通过招募热心居民、楼栋长等,面向辖区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情感陪伴、安全守护等全方位支持。截至目前,已成功结对13对。
服务不止于上门探望。社区还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共包饺子”“故事汇”等主题活动,既解决老人实际困难,也填补情感空缺。“我们希望老人不仅‘有人管’,更能‘有人疼’。”蔺倩说。
与此同时,在技术赋能下,关爱前置也更精准。走进社区大厅,记者看到,居委会副主任屈霞正低头查看手机微信步数。“李阿姨这会儿走了4000多步,看来今天状态不错。”她说。此前一次,她发现独居老人李女士的微信步数仅有几十步,立即拨打电话询问,得知老人身体不适后,迅速进行帮扶。
屈霞介绍,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位工作人员对接固定小区,确保每名独居老人都有专人关注。“我们不是等到问题发生才行动,而是提前发现、主动介入。”屈霞认为,这种“线上观察+线下响应”的双轨机制,让关爱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记者从韩森寨街道了解到,鉴于“邻家儿女”项目在福邸铭门社区取得的良好成效,街道已将其经验做法推广至其他社区,让更多独居老人享受到这份家门口的温情守护。
文/图/视频 本报记者 姬娜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