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市井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26日
秦岭公益“慢火车”变身反诈宣传“流动课堂”

本报记者程霜(左一)直播“反诈进车厢”活动。

为筑牢反诈“移动防线”,11月25日,由陕西省委网信办主办、三秦网与秦闻APP承办的“全民反诈防骗 守护网络净土”网络传播系列活动,登上了从宝鸡开往广元、被誉为“秦岭之巅网红慢火车”的6063次列车,在穿山越岭的车厢里,一堂紧贴出行场景、面向不同旅客群体的“移动反诈公开课”正在展开。

这趟全程344公里、仅设六节硬座车厢、无餐车卧铺的公益性列车,不仅是宝成铁路沿线村民的重要通勤工具,更因其怀旧风情和壮丽景色吸引着全国火车爱好者。9时30分,6063次列车从宝鸡站准时出发。

列车启动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反诈宣传随即展开。西安铁路公安乘警支队民警李经纬是当天的“主讲人”之一。他没有采用传统的宣讲方式,而是以轻松的“脱口秀”式语言还原骗子惯用套路。他解释,这些诈骗手法往往以“低价、免费”为诱饵,专挑老年群体的心理漏洞,“只要对方主动给你‘好处’,就一定要提高警惕。”

相比情景式反诈宣传,另一位分享者——西安铁路公安处刑侦支队三级警长任可则以真实案件敲响警钟。他提到,近年来旅客在旅途中因下载陌生APP、扫描不明二维码被骗的案例明显增多,受骗群体中不乏年轻人。

任可讲述的一起案件让车厢瞬间安静下来。一名旅客为了考驾照,在网上找人代刷题。对方引导他下载一个陌生应用并输入验证码。就在验证码提交的那一刻,旅客手机屏幕变黑,系统被远程控制。骗子借此在后台完成所有关键操作,包括修改密码、发起转账、删除记录,最后甚至强制刷机。“等他来报警时,手机已经被对方‘清零’,所有资金都被转走。”

任可重点剖析了铁路场景高发的几类诈骗:网络购物退款诈骗,以订单异常、快递丢失为由诱导点击钓鱼链接;冒充铁路工作人员诈骗,伪造身份要求转账或扫码改签;伪基站短信诈骗,在信号弱区发送伪造的“12306”等虚假通知;投资理财诈骗,以“老乡”“旅友”身份兜售“稳赚不赔”的虚假项目;二维码诈骗,通过充电宝扫码、免费WiFi等植入木马程序。

针对这些风险,任可总结了“三步自救法”:立即断网关机、迅速冻结银行卡、第一时间报警并联系官方客服。他特别强调,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是守护财产安全的“生命线”。

“这种面对面的讲解更能让人警醒!”来自西安的旅客王先生表示,他第一次了解到NFC、蓝牙不关可能带来的风险。而来自宝鸡凤县的村民李大妈则向民警咨询了“积分兑换礼品”“微信群抢优惠券”等日常疑问,民警一一耐心解答,并提醒老人切勿随意在网上晒行程和车票信息。

随着列车一路向前,宣讲仍在继续。民警走到不同车厢,与旅客交流遇到过的诈骗类型,帮助大家进行“逐项排查”。对于独自乘车的老人,民警还提醒:“遇到推销、扫码、代办业务,第一时间问工作人员,不要自己操作。”

山谷逐渐开阔,列车即将抵达秦岭站,车厢里的讨论仍在继续。这列被称为“最慢的火车”,此刻成了“最高效的安全课堂”。

文/图 本报记者 朱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