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腾四海贺新春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6日
龙年花馍龘龘而来 非遗“蒸”出幸福年

田孝洁正在制作龙年花馍。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传统的面粉发酵,用牛奶、鸡蛋、蜂蜜和面,再用可可粉、南瓜等果蔬调色……在西安非遗保护协会花馍传承人田孝洁的手里,一个个寓意着年年有余、平安如意等美好祝福的“花馍”就这样“变”了出来,龙年氛围瞬间拉满。

花馍,也叫面花、礼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田孝洁的记忆里,小时候每到腊月里就跟着母亲蒸馒头。“她会给我个面团让我捏着玩,看着面团变换成各种样子,小小的种子可能就埋在我心里了。”成年后,田孝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直到三年前,再次接触到面塑手艺,自己的兴趣之门被彻底打开。

2月4日在采访时,田孝洁用一团黄色的面团给记者示范了起来——一番揉、搓、捏、拽、剪、点,用粗粮干果点缀,再用梳子、叉子、剪子制作造型,一条“龙”便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

这样的“龙”,田孝洁今年做了不少。这些图案都是如何构思的?田孝洁有秘诀,先了解相关的民间故事,再在网上找一些资料,然后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进行改良。“比如捏面‘龙’最难的地方就在它的‘天灵盖’,也就是头骨部分,这个部位成功了,一条‘龙’的精气神就出来了。”

才做完十二生肖的花馍,又接到了103个寿桃的单子;这边有年轻人预订“暴富龙”花馍,那边就有人提出想要“元宝龙”。别以为后者只是简单的花馍,“龙身”内部还“隐藏”着7个小元宝馍。

闲暇之余,田孝洁也会和其他非遗手艺人一起,走进社区、爱心机构,培训花馍手艺。在她的巧手下,新婚花馍呈现于依偎在一起的白天鹅上,老人过寿花馍挂上石榴和藤蔓。“花馍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用处很广,不一定是过年。比如,婴儿出生、满月,老人过寿等喜庆日子都能用。”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