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张兴隆在巡查公交充电情况
深夜,西安公交岳家寨场站内,安静得只听得到脚步声和电流声,一排排整齐列队的公交车正靠着充电桩安静“用餐”。张兴隆穿梭在一辆辆公交车间,为公交车“吃饱喝足”而忙碌。
2月4日23时,随着末班车陆续驶入场站,身着反光马甲、绝缘装备,西安公交集团保修分公司第三保修厂充电工张兴隆,熟练地打开车辆充电舱门,去掉充电枪口防尘罩,握住充电枪,用大拇指按住卡簧,拔下充电枪后将其插入车辆充电口,听到“咔哒”的声响后,再回身查看充电桩,确认屏幕显示正常后,刷卡、记录、开始充电……
“白天车辆要营运,只能短时补充电量,晚上才开始集中充电。”在张兴隆眼里,白天的充电相当于“吃零食”,晚上才是“吃大餐”。“每辆车充饱电要两小时左右,每个充电桩一晚上大概要充3辆……”张兴隆指着身旁的充电桩对记者说,“今晚,我负责给排在这14个充电桩前的公交车充电。”西安公交岳家寨场站承担着228路、146路、221路、276路、33路等多条线路公交车的充电任务,共有42个充电桩,每晚有3位充电工给公交车充电。
为了让每一辆车都能高效“吃饱”,挪车人员和充电工之间利用“打双闪”这个暗号,进行“排兵布阵”,合理安排“吃饭”秩序。黑暗中,通过醒目闪烁的车灯,挪车人员便能快速判断需要充电的车辆,快速移车,与充电工无缝对接。
进入公交行业18年,随着纯电动公交车辆的普及,维修岗的张兴隆开始在维修与充电之间“无缝衔接”。“车辆在不断更新换代,我们也不能落后,必须当好‘全能型选手’。”张兴隆说。
“冬季,充电量加大,单车耗时长,每辆车的剩余电量和充电时长各不相同,每天23时至次日5时都是充电工最忙碌的时刻。”在这个时段内,张兴隆要密切关注充电桩显示屏界面充电数据变化,每隔10多分钟便检查一次充电桩运作情况,防止“跳枪”或无法充电现象发生。
已有5年未与家人吃过除夕的团圆饭,对此,张兴隆没有一句怨言,“这工作,总得有人来做。今年,我依然坚守,能为乘客的出行做好保障工作,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我属‘龙’,名字中的‘隆’与‘龙’同音。龙年春节我在岗,祝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龙年行大运。”36岁的张兴隆说。
文/图/视频 本报记者 陶颖 代泽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