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玲
每到过年,人们总要以各种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在众多习俗中,蒸年馍是最实在、最有仪式感的一项。关中地区,蒸年馍一般分年前和年后两次进行。年前蒸的馍是待客和拜年走亲戚用的,年后蒸的馍则用于正月十五,以及给外孙或外孙女送灯笼时用的。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尤其腊月二十三小年一过,人们就开始过年的各种准备。当然,最好选择晴朗的日子。天气好,蒸的年馍才够白细、圆润、膨松、酥香。根据用途,年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待客用的馒头,跟平时吃的差不多,只是蒸得小一些,显得玲珑精致,也是对客人的尊重。另一种则是拜年走亲戚要用的花馍,什么卷子馍、馄饨馍、大油馍等等。这些花馍,都是拜年走亲戚时必带的,送上一个花馍,以表亲戚之间浓浓的情意。有意思的是,除了以上这些,还要蒸一种叫做“茧茧”的花馍。它的形状类似蚕茧的模样,头部大大的,身子长长的,看上去胖嘟嘟的,很可爱。它的用途很特别,专门用于长辈回送给前来拜年的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女等晚辈,寓意亲戚之间的礼尚往来。想必,“茧茧”馍那胖嘟嘟的模样,正合乎晚辈的身份。
至于年后蒸的馍,不管从用途,还是意义诸方面来讲,都与年前的完全不同。家乡有过年那几天不蒸馍的讲究,但过了人日节,便必须蒸正月用的馍了。这次蒸的主要是鸡儿馍,是围绕正月十五“灯节”主题蒸的。按照形状,主要有鸡儿馍、鸭儿馍、水龙馍、麦囤馍、麦穗馍、麦秸馍、棉花馍、玉米馍等等。不难看出,年后蒸的馍,更是寄托着人们对五谷丰登这一美好愿景的憧憬和追求。随着时代的变迁,近年来,人们还蒸出了苹果馍、枣花馍等。不管花样怎么变,追求富足安康的美好生活,都是不变的主题。
年后的花馍,主要有两大用途。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外公外婆给外孙外孙女送灯笼时要带“鸡儿馍”。送灯笼时,除了必带的礼物,一定要带上红红的小蜡烛和鸡儿馍。小蜡烛是挑灯笼时要用的,鸡儿馍寓意着吉祥安康。送小蜡烛和鸡儿馍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从外孙出生那一年开始送灯笼,每年带的蜡烛和鸡儿馍的数量要比孩子的年龄多一个。从外孙出生的头一年开始,不管孩子几月出生,这一年就送两根蜡烛,两个鸡儿馍,依次类推,一直送到孩子12岁完灯为止。也有一些人家,怕记不清孩子的年岁而送错,每年送灯笼时只带两根蜡烛,两个鸡儿馍。也就是说,蜡烛和鸡儿馍的数量不增长,年年如是。等到孩子12岁之后,就要举行隆重的完灯仪式。完灯,也叫满灯。主家在正月十五前挑个好日子,一般选个双日期,那一天,外婆家全体出动,喜气洋洋地前往外孙家给孩子满灯。去时,除了必带的礼物,还有一对大鸡儿馍和12个小鸡儿馍。等下午回家时,亲家会回送两个大鸡儿馍作为回礼。当然,还得给外婆家每人一件像样的礼物,叫做回“全家礼”。这样一来,外婆给外孙送灯笼的习俗才圆满告终。
年后蒸的鸡儿馍,用途之二,就是正月十五晚上将不同形状的鸡儿馍作为供品,放在家里对应的地方,再在馍上插上点燃的红蜡烛。人们以这种方式祈求来年生活平顺,大吉大利。
近些年,蒸年馍的习俗渐渐淡化。当然,这也与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足密切相关。不过,不管社会怎么进步,观念怎么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是世代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