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细品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07日
踏遍千山重晚晴

■李岳鹏

中会老兄的《更行更远·东安棠棣》诗文集不久前出版了,知识分子那种才情、干脆、骨气一览无余,打心眼里为他感到高兴。

与中会老兄相识,可以追溯到2011年。前几日,他突然过来正式道别,一股难以抑制的不舍,让我内心久久难以平静。他说:“你们的时间还长着,好好干,你们70后这一代对地勘行业还是有情怀的!”细想,距离初次相识至今已12年有余,无限的感慨不由涌上心头……

对一个人的理解、尊重,最好的方式是去理解他的文字,体会他作品中所饱含的情感。捧着他的作品,时间跨度26年,135篇诗作,10篇文章,每一篇都是一个生动故事,都是一份美好的回忆。其中有些是体现同事情谊的打油诗,有些是游览胜景的抒情诗,有些是记录工作的“见闻诗”,还有一些是记录家人、家乡、家族变迁历史的文章,阐述的角度不是恢宏叙事,而是入微入心。记得有一次,我对其他同事很认真地说,于中会同志而言,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位优秀的总工程师,少了一位出色的作家。

文章只要与地质工作沾上边,就成为其展示强项的广阔天地。比如自序中:“翻越内蒙古大青山进入辽阔的大草原,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一片沼泽和汪洋泽国;在菲律宾三描礼士山,脚下蛇绿岩表明这里曾经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地带……”神秘的地壳世界,在他的眼中,就如同调色板在画家的眼中多彩而熟悉。

乡情味很浓,是我另一重感受。商南人把石板房这地方叫上屋场,《上屋场老石板房》中写道:“石板房有点奇,通风透亮不漏雨,冰雹对他没主意。”他家的石板房几经转手,早无踪影,但至今令作者魂牵梦萦。《小时的四合院》写得很让人动情,不免想到自己小时候。分为七部分的《老屋》,有着铺展历史画卷,记载时代变迁的厚重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去何以为家?我再也回不到父母的怀抱,根却永远留在了老屋……时光穿梭半个世纪,老屋尘封了黔黎人家的生存光景和烟火味道,演绎了老少三代人的血脉亲情和悲欢离合,见证了我的似水年华,陪伴我从黄发垂髫的青春少年,变成了如今这般老眼昏花一枕风霜。”这一段话,写出了多少游子的魂牵梦萦、内心世界。文中配有大量老照片,更显此书的意味厚重,见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