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栋
蕨菜是生长于春天的一种野菜。在野外向阳的山坡,春暖花开之时,很快就滋生了一大片,那是往年泥土里的种子按捺不住春风拂动的热情,在春雨和阳光的触摸下,把头钻出地面。作为一种常见的野菜,乡野人家,没有谁没有品尝过它的美味。在宋代古诗中,有不少作品留下过它的踪迹。
诗人度正写有诗句:“陟彼南峰采蕨芽,筠篮驰送簇英华。东君迸出非无意,救活饥肠几万家。”诗中点明了采摘蕨菜的地点是“南峰”,即南面的山峰,说明从古至今,蕨菜的生长环境少不了阳光的照射。采摘的是蕨菜的芽,即顶部最鲜嫩的部分——底部老化的纤维,表皮坚硬无法食用。“东君”为太阳神,诗文中把蕨菜的生长视为太阳的恩赐。
诗人释绍昙《采蕨》一文写道:“拨云寻蕨到层峰,荆棘林中有路通。拈起一拳全杀活,漏篮无底贮春风。”春来轻快愉悦的心境浮于言表:到雾气弥漫的山峰寻找蕨菜,满地的荆棘阻挡在前方,细看之下,绝境之中别有路径,一条小路隐藏在内。荆棘的尽头满是蕨菜,站立在地表,顶端的嫩芽就像握着的拳头。采摘呀,放在竹篮里,镂空的竹篮没有密实的底部,却盛满了无限的春风。采摘蕨菜,在诗人看来,是感受春意的一次美好的山野之游。
在诗人汪应辰的笔下,蕨菜具有勇毅、顽强的品性:“一拳打破地皮穿,拿住春风不放拳。直待子规啼夜月,放开青掌始朝天。”握拳而生的形象,是蕨菜富有鲜明个性的特征。蕨菜“打破”地皮,又在春风的吹拂中,不肯放松拳头。“子规啼夜月”是什么时候呢?可以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得到印证,“杨花落尽子规啼”,子规啼叫之时,杨花落尽。杨花即柳絮,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在暮春时节散播如棉。到了春末,握拳的嫩芽才放开手掌。
诗人罗公升对蕨菜更是称赞备至:“神丹有余光,入地茁紫玉”,它是神仙丹药光芒所化,照射在地,就成了蕨菜的种子;“东风一夜雨,登俎间红绿”,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变成紫红、青绿的颜色,如玉石一般润泽;“淡羹意自古,酸蕴香更酷”,做汤之后,味道既酸又香,“酷”可以理解为脆嫩爽口。“山人谢肉食,藉此慰便腹”,居住在山中之人,宁愿不吃肉,也要吃蕨菜;“府公厌腥腐,宁有啖此福”,在城中居住的人家,吃厌了荤腥,以吃蕨菜为有福气之事。
刘过也曾歌颂过蕨菜。他在《郭帅遗蕨羹》一诗中写道:“书生穷无食肉相,老不能官犹崛强。一杯紫蕨江西羹,万户封侯犹未当。”应试不第的他,是一个穷书生,心中仍有经国济世的理想;还没有实现当万户侯的雄心壮志,吃到郭帅送来的紫蕨羹,心中有无限感慨。“此生只愿吃此羹,坐看将军勋业成。”他宁愿一生都吃紫蕨羹,希望郭帅能够完成收复失地的功业。一碗朴素的蕨菜,寄托着作者赤诚的家国理想。
蕨菜是山乡的一种廉价野菜,因诗人身份、地位、理想、志趣的不同而赋予了它不同的意蕴,倒也别有情趣、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