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新质生产力 农业新未来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7日
农高会上的非遗传承人

田孝洁制作的花馍作品“松鹤延年”。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本届农高会对于西安非遗保护协会花馍传承人田孝洁来说有些特殊,往年她是参观者,今年她是参展商。

在田孝洁的展位前,一座巨大的“松鹤延年”花馍作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作品以“寿”为主题,巧妙融合了福袋、苹果、寿桃等多种吉祥元素。“用了一天半时间做出来的,光面粉就用了25斤。最难的是牡丹花的花瓣,每一片都是不规则的,因为真实的牡丹就是这样开放的。”田孝洁指着作品中的牡丹花向记者介绍。往来的参观者有的拿出手机拍照,有的则凑近仔细观察,试图从中窥见传统技艺的奥秘。

不同的花馍,有着不同的寓意。捏成布袋形状的花馍寓意粮食满仓、年年丰收,捏成鱼形的花馍寓意年年吉庆有余。无论何种造型,要想做好可不容易。“一个单品要经过配料、和面、压面、塑型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来自咸阳的张应红被这件作品吸引,仔细向田孝洁询问着制作细节,“这样的花馍真是太难得了,既好看又有创意,真希望能带回家给老人看看。”田孝洁笑道:“这就是我们非遗传承人的使命,用传统技艺传递祝福和美好。”

在制作工艺方面,田孝洁将蔬果和面融合,加入南瓜、紫薯等,丰富色彩的同时,也保证花馍更健康更营养。用她的话说,让好日子“蒸蒸日上”,把花馍“蒸”出幸福味道。

同为考验手艺的精细活,非遗传承人周晓鹏的泥塑成为了农高会上中华农耕文化主题展中的“流量明星”。只见他手持一块泥巴,手指灵活地在泥团上揉捏,不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泥人头像便出现在众人眼前。“我外祖母手巧,当时她给我指点,我就捏了一些,受到了村里人的称赞,就说你捏啥像啥,我就越来越喜欢了。”多年来,周晓鹏制作了上万件泥塑彩绘作品,也赢得了“泥人周”的美誉。采访中,周晓鹏告诉记者,前几届农高会他陪着母亲一起参展,今年换成了女儿陪着他。

“这泥人做得太像了,简直跟真的一样!”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站在展位前,孩子目不转睛地看着泥塑作品。“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些非遗作品,今天在现场亲眼看到了制作过程。”来自西安的王海勇表示,这次农高会之行让他对非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算以后多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采访中,两位非遗传承人都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