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吃一碗干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陕西人咥面,这是出了名的。
陕西的面虽好吃,但面食的食材及制作过程也相当考究复杂。面粉、肉类、蔬菜等大多都是选用当地特产,制作工序也是需要经过多次揉面、擀面等,才能制作出口感好、香气浓郁的面食。如我们常吃的凉皮、肉夹馍、擀面皮、油泼面等,软糯的、酥脆的、有嚼劲的,无论是考究的面还是特色的汤汁,都是构成这碗美食的必备素材。久而久之,陕西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味闻名于世。
陕西人爱吃面,也会做面。一块揉来揉去的面,在陕西人的手里千变万化,什么宽面细面浆水面蘸水面,绿面扯面葱花面等等,有炒有拌应有尽有……正宗的“臊子面”不仅以“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九大特点享誉陕西,而且以它独特的食俗将三千多年的祭祀礼仪传承至今,堪称为美食里的“活化石”;还有biang biang面,也叫裤带面,以“老碗盛食”,放上辣子葱花,调了酱油醋,再用热油“滋啦”一声,无论“面”还是“字”,都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剧《白鹿原》的播出,口碑也是炸裂,剧中那碗油香的裤带面,搭配几瓣大蒜,真是领略到了咱biang biang面的精髓。
有时候家乡的记忆,就是油泼时那一声醉人的“滋啦”声……
曾记得,以前东大街旁边有一条窄窄的巷子叫柳巷,印象中马路和两边的房子一样老旧,穿插于其中的一些支着旧桌子旧板凳的小餐馆就成了打工一族常光顾的地方。巷子中有两家紧挨着的是一个卖炒饼和一个卖牛肉面的,味道都不错,由于环境都比较简陋,便没有什么门头和名字。回忆起来,只清楚地记得卖牛肉面的是个中年大姐,常常会在店里帮忙的女儿着实长的漂亮,清秀端庄,就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的面食店,每每到了饭点都需要等座排队,吃面的打工族远远超过了邻店吃炒饼的。
大姐的记忆力让人很是膜拜,店里人多时,坐着、站着等的三五十号人,要辣子的、不要香菜的、加面的、加肉的、大碗的、小碗的,一溜碗摆过去放在案子上,等面弄好端过来竟然是分毫不差,让人暗自咋舌。生意如此红火当然和东西好是分不开的,面尽管出奇的硬,但嚼起来却十分的劲道,拉面的师傅也是,不管人再多,依旧忙而不乱得会把面拉的长短厚薄粗细均匀。而真正勾人的不全在面上,是她家调面的臊子,尽管也就是牛肉块、莲花白、豆芽等稀松平常的东西,入口却是生香,肉烂菜脆,酸辣顺滑,吃毕,再喝一碗面汤,全身舒坦,让人吃了欲罢不能,常常念想。后来由于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便以曾经的地域而叫成了柳巷面,沿用至今。已经记不起是什么时间带儿子去吃的第一次,现在他也会时不时吆喝着要去吃柳巷面。
面食是陕西人的一种饮食文化,无论吃遍多少山珍海味,记忆里最美味的还是那一碗面。这一碗面,包含了这座城市的市井文化,百年的传承,更是藏着这座城市的精魂。
人生如面,经得起摔打,才能耐得住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