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亲民制作好的二胡与板胡。
在西安新城区中山门小区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老屋内,71岁的王亲民手持刻刀,正对着一块小叶紫檀木细细打磨。作为西安市非遗秦腔板胡手工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已在木屑纷扬中坚守了50多个春秋,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守护着百年琴韵。
“一把板胡,三代琴缘。”王亲民的家族与秦腔板胡的渊源始于清末。其祖父王芝春创立的“西京全儀合”乐器行,曾以“一把胡胡换金条”的传奇名震西北。1936年,书法家于右任亲题“永盛斋”匾额相赠。父亲王彦芳延续祖业,为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等名团定制乐器,将王家技艺推至巅峰。
生于乐器世家的王亲民,6岁便随父学艺,12岁做出了人生中第一把板胡。刨木头、磨椰壳、听琴音构成了他的童年记忆。“当年觉得苦,如今才懂这是血脉里的使命。”王亲民抚摸着祖父留下的百年紫檀木料,眼中闪烁着执着的光芒。
走进王亲民的工作室,浓郁的木香中混杂着海南椰壳特有的气息。为追求板胡“高亢如裂帛,婉转似流水”的完美音色,王亲民对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手持刻刀的他向记者演示道:“从开料、挖瓢、蒙板到调音,200余道工序环环相扣。”更令人惊叹的是,针对线腔、长安道情等不同秦腔流派的特点,他还会精心调整琴筒弧度与桐木厚度,让乐器与唱腔达成“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不足3平方米的阳台上,王亲民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他制作的板胡不仅被专业院团使用,更被收藏家珍藏。
“要守得住初心、匠心和良心。”王亲民始终恪守“勤慎谦清”的家训。为让技艺传承下去,王亲民7年前开始免费收徒。除儿子外,现有4名徒弟利用业余时间学艺。“在这之前,我不收徒,是因为自己都没学精。”王亲民说,“只有成为真正的匠人,才能将手艺传承好。”
文/图 本报记者 王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