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再站在讲台前单向输出知识,而是穿梭于学生小组之间,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如何用AI工具模拟教学场景……近日,记者走进西安经开第十小学,实地探访了该校在使用AI技术后的变化。
西安经开第十小学党支部书记明坤说:“教育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学校成立数智工作室时,面对的不仅是技术空白,更有教师群体的认知焦虑。为此,学校为教师开展系统化培训:邀请技术专家为大家进行集中培训,形成‘AI教育’战略——工具筛选机制确保知识正统性,分级培训体系让教师尽快掌握智能备课方式。”
很快,这种战略在学科融合中结出果实。语文组用文本分析工具带领学生解码《红楼梦》的叙事结构;科学教师借助卫星遥感数据告诉学生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学校跨学科融合教育,让学生走进“模拟社会小课堂”,让知识获取从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探索。
课堂上引入人工智能软件后,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采访中,二年级(2)班郭俊泽同学兴奋地告诉记者:“AI太神奇了!不仅能帮我改作文,还能教我画画!”
在AI助学工具的助力下,教师开始尝试“问题驱动式”教学改革。教师不再布置机械的练习题,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AI技术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课堂。
这种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老师们设计出更灵动的课堂,将AI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
西安经开第十小学教务主任甘海润表示:“AI的出现能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就认知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这是传统教育难以企及的。AI虽能提供看似全面的解答,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洞察真实世界中的复杂。”
本报记者 薛红红 郭子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