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7时许,西安市建工路绿带公园晨练的人还未散尽,靠近西侧入口的建工桥下已围起一小圈人。六旬老人余桂香坐在马扎上,膝头摊着块蓝底碎花编织布,手上还拿着一根10厘米左右的钩针。在她面前的一张折叠桌上,摆着十几个颜色各异的钩针包。鹅黄的雏菊零钱包、墨绿的藤纹手提袋、蓝色的铃兰花包……花瓣层层叠叠连着银线,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
“这个蓝色的特别好看。”身穿太极服的张阿姨忍不住夸赞。余桂香抬头笑着说:“可不,钩一个这样的铃兰花包就得40分钟,连内衬都是我一针一线缝的,里子用的棉布,外面是冰丝棉线,夏天背着特别好看。”
“我从小就爱做这个,也就这一个手艺,一直坚持到现在。”余桂香告诉记者,她家就在附近,天气稍微凉快一些就出来摆一会摊。“我小时候看邻居家的阿姨用线钩各种东西,有桌布、杯垫、网兜、帽子,回家自己就试着练习。从十几岁开始学钩包,后来跟着电视里的编织节目学钩毛衣,现在还会跟着小视频学习。”余桂香拿起那个蓝色铃兰花包告诉记者,这个样式是前阵子在直播上学的,老师教基础针法,花瓣怎么叠、叶子怎么弯,得自己慢慢试。
说话间,她从折叠拉杆箱里掏出一根长线说:“包上的绳子,也要3小时才能钩完。我这还可以定制,有的人看上了荷花款式的扁包,但是又喜欢圆筒款,我就为顾客重新做,直到人家满意。”
“这么费劲,才卖98元?”一旁穿运动服的小伙子好奇地问,网上机器织的都比这贵。余桂香摆摆手,“咱这不是工厂流水线的东西,有人喜欢就值。前阵子有个姑娘看上了向日葵包,说要送给上大一的闺蜜,听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10时许,阳光渐渐烈了起来,高架桥下人流散去,余桂香开始收拾摊位。她小心翼翼地把钩针包放进铺着棉布的篮子。走的时候她说:“我就喜欢这个,钩的时候感觉时间过得很快,生活也充实。”
本报记者 葛兰 实习生 李佳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