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得太突然,发车时还有太阳,好多乘客都没带伞。”9月1日8时55分,牛晓霞从红旗西站准时发车。起初只是零星雨滴,可车辆刚过二环等红灯时,雨势突然变大,噼里啪啦砸在车窗上。
“大家别慌!‘晓霞爱心驿站’备了雨伞,没带伞的乘客可以过来借!”牛晓霞转头对车厢内喊道。绿灯亮起后,她将车平稳驶入太华路玄武路口站,随后走向车厢后门的“爱心驿站”,将柜子里的雨伞递到需要的乘客手中。
“太感谢你了,师傅,咋还伞啊?”“不知道你名字,下次坐17路碰不到你咋办?”车厢里,借伞的乘客询问道。牛晓霞笑着说:“我叫晓霞,你们把伞交给任何一位17路驾驶员,说是‘晓霞的’,他们都懂!”
借出最后一把伞,仍有乘客上前询问。牛晓霞突然想起,自己早上骑电动车上班时带了件雨披,连忙递了上去。
9月2日同一时刻,牛晓霞的车停靠在三家庄站,一位女乘客上车后递来一个袋子:“这是昨天借你的雨披,我还给你带了个苹果。”牛晓霞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谢谢你的苹果!”接过袋子,牛晓霞心里暖暖的。
连日来,更多感动在延续。借出去的雨伞陆续归还,“我借出去的是信任,乘客还回来的是暖意。”牛晓霞说,小小的公交车厢里,这场双向奔赴的温暖,比秋日的阳光更动人。
据了解,这样的温暖早已是“晓霞车厢”的日常。2024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夕,西安公交集团第六分公司特意将牛晓霞驾驶车辆的车厢命名为“晓霞车厢”,车厢一角的爱心小站也随之有了更响亮的名字——“晓霞爱心驿站”。
驿站的柜子里,整齐摆放着牛晓霞备好的应急物品:雨天能遮风挡雨的雨伞、处理小伤口的碘伏和棉签、缝补衣物的针线包,乘客可能用到的一次性口罩、晕车贴、晕车袋,预防低血糖的水果糖、应对暑热的藿香正气水。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在无数个“需要”的瞬间,成为陌生人间最温暖的桥梁,让公交车厢里的善意,日复一日地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