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帅展示今年准备参赛的赛鸽。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空8万羽和平鸽振翅飞翔。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安,鸽友吴帅守在电视屏幕前,目光紧紧追随。这一刻,唤起了他二十余年与赛鸽相伴的记忆,也让他看到西安赛鸽运动从小众爱好走向全国性赛事的成长轨迹。
9月6日,记者走进吴帅的赛鸽棚,映入眼帘的是十多个整齐排列的奖杯,涵盖市级联赛到全国赛事的荣誉。墙上相框里,是各届“鸽王”的特写,每个奖杯和照片背后,都藏着一羽赛鸽拼尽全力归巢的故事。
初涉赛鸽:被“千里归巢”打动
20多岁时,吴帅在朋友家看到赛鸽归巢,被“千里认家”的执着打动,决定也养鸽。随着全国赛鸽赛事规模扩大,他引进优良血统种鸽,如今拥有280羽,每只鸽子都有编号,“就像给每个孩子上了户口,一眼就能看出它们。”
吴帅拿出一羽即将参赛的赛鸽,羽毛如丝绸,肌肉健硕有弹力,“照顾鸽子也很讲究,不仅要吃饱,还要营养搭配得当。”
每天清晨,吴帅都要巡视鸽棚,检查鸽子的眼睑、鼻孔,摸嗉囊判断进食情况,清理粪便。天气合适,就会让鸽子飞一飞,同时记录它们的飞行高度和盘旋轨迹。
赛前一个月是最忙碌的时候,他将鸽子带到铜川等地进行“异地长距离训练”,让它们适应不同地形和气候。每只鸽子的体重变化、飞行耗时、归巢状态,都被详细记录在专用笔记本上,“就像医生的病历本,一看就知道哪只鸽子适合长距离,哪只擅长冲刺。”
赛场砺剑:700公里考验与50羽“鸽王”
“赛鸽比赛比的就是鸽子的速度,在几千羽鸽子里,它必须保持高速飞行,有一秒钟的懈怠就可能被超越,所以鸽子无论遇到大风或者其他恶劣天气也从不主动减速,任何情况下都用自己最快的速度飞行。”谈及比赛,吴帅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西安赛鸽赛事多集中在300至700公里,对鸽子的耐力与方向感考验极大。2025年春季一场700公里比赛中,他的一羽赛鸽仅用八个多小时完成全程归巢。看着鸽子落地时浑身沾着露水,吴帅心疼又敬佩:“这就是赛鸽骨子里的韧劲,再累也不放弃回家的路。”
近三年,他每年参赛三四十场,累计十几羽获冠亚季军,50余羽获象征赛事顶尖水平的“鸽王”称号。赛鸽的意义,早已不止于赛场——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吴帅挑选20羽状态最佳的赛鸽参与放飞。“看到鸽子随音乐腾空,和观众掌声一起飘向天空,我特别骄傲,既光荣又有意义,让赛鸽融入体育赛事中,也体现了赛鸽的社会价值。”他表示,这是赛鸽与城市的联结。
以鸽会友:700余名会员共筑热爱
凭借成绩和经验,吴帅在赛鸽圈逐渐有了名气。外地鸽友专程来西安请教,他也会在微信群里分享经验——从疾病防护、训练技巧,到饲料配比、赛事信息,毫无保留。
西安市信鸽协会刘先生介绍,目前协会已有700余名会员,拥有参赛信鸽十余万羽,积极组织会员参加陕西省信鸽协会主办的630公里“全民健身会员杯”,以及中国信鸽协会主办的“国家赛”。今年秋季大赛预计参赛超过1.5万羽,长短距离赛事全覆盖,西安赛鸽运动活力持续释放。
二十余年与鸽相伴,吴帅最深的感悟是:“赛鸽的核心是‘归巢’,就像人要找到自己的方向。”无论飞行多远、途中多困难,鸽子总能凭本能和记忆回到熟悉的鸽舍。这份执着也深深影响了他:“遇到难事想放弃时,只要看到鸽子归巢的坚定模样,就觉得再坚持,总能跨过难关。”
今年十月初的西安秋季大赛临近,吴帅已紧锣密鼓调整鸽子状态:增加训练强度、优化高蛋白饲料配比,并分“长距离组”“冲刺组”针对性训练。“希望再添几枚奖牌,让更多人看到,赛鸽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坚守与归巢’的精神,也是和平的象征。”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鸽棚上,吴帅打开鸽棚门,鸽子扑棱着翅膀飞向天空,形成优美的弧线。他站在原地静静望着,眼神温和而坚定——这片蓝天,是赛场,也是他二十载坚守的初心。
文/图 本报记者 朱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