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张起航给孩子们上体育课。
“会跑了!”在西安市未央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操场上,一声呼喊打破了午后的宁静。特殊教育教师张起航一边高声喊着,一边激动地飞奔回教室,他要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搭档班主任:那个曾经站不稳的唐氏综合征患儿乐乐(化名),终于能小跑了!
教师节来临,回想起两年前的那一幕,张起航觉得,所有的汗水与坚持都值了。
从“扶着走”到“追孩子”
四年前,西安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张起航走进这所特殊教育学校。迎接他的是现实的挑战,他带的班级有5名男生,为唐氏综合征、孤独症、智力发育迟缓等患儿,年龄七八岁左右。有的孩子情绪易失控,经常满校园乱跑,他得追着去找;有的孩子爱哭,一天要用掉几包纸巾;还有的孩子尚不能自理……
其中,乐乐是让他揪心的一个。孩子下肢发育不足,7岁入学时,站都站不稳,不敢独自迈步,需辅助才能迈步前行。由于心疼孩子,父母几乎包办了他的出行。
“不能一辈子被人扶着走!”张起航暗下决心。“一人一策”的教学方案在乐乐身上落实。每天,他和另一位班主任轮流扶着乐乐,在走廊、操场,一遍遍让孩子练习站立、迈步。没有捷径,唯有重复。为了鼓励孩子,老师们用玩具、零食作为奖励。为了让他感受正确发力,张起航反复深蹲示范,并为孩子调整姿势。
一年半,从颤颤巍巍到独立行走,再到操场上的第一次小跑——那天,张起航和家长一样,眼眶泛红。他知道,这一步,对乐乐而言,是通往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学会小跑只是开始,上下楼梯是下一个难关。起初,乐乐双手死死抓住老师的胳膊,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张起航咬牙坚持,一遍遍示范,手把手引导。如今,乐乐已能独立上下楼梯,动作虽慢,却稳当。
生活自理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目标。刚入学时,乐乐不会用筷子,张起航用辅助筷喂饭,再逐步引导他自己夹菜。起初,孩子上厕所也需协助,经过长期训练,如今孩子不仅能熟练使用筷子,还能独立如厕。
“你看,他现在会打扫卫生了。”张起航指着正在认真擦窗台的乐乐,语气中满是骄傲。
他们是特教队伍中的“一道光”
队列训练曾是班级的“老大难”,孩子们听不懂“集合”是什么意思。张起航和搭档想出妙招,一人喊口令,另一人拿着凳子现场演示——起立、推凳子、排队。经过一年多的坚持练习,如今只要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就能迅速起立,将凳子推进桌下,整齐地在教室门口列队。
课堂上教“梨”字时,张起航拿出一颗真实的梨说:“大家看一看,梨是黄色的。”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慢慢记住了这个字。“多感官教学,他们才记得住。”课后,他对记者说。
他也曾陷入迷茫与自我怀疑。“教双脚跳跃,要求前脚掌落地,可很多孩子都是前后脚同时落地,教几十遍都不会。”张起航坦言,那一刻,挫败感涌上心头。
但他没有放弃,上网查资料、向同事请教,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每当想到新点子,他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班上7个孩子练习时的动作难点,最终逐一破解难题。
特殊教育行业的男教师也被一些人称为“男阿姨”,张起航笑着回应,他不觉得这个称呼有什么不好。相比女教师的细心,男教师也有独特优势,面对情绪或行为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时,更具威慑力,能稳住课堂秩序;在体能活动和安全保护中更擅长示范与托举;阳刚之气能增强孩子的安全感与模仿意愿;在突发事件中应急处置能力也更强。
看到孩子们的进步,张起航觉得很有成就感,曾经爱哭的孩子,现在不再哭闹了;有的孩子学会了拖地、给饮水机换水桶;有的孩子主动分享自己的食物;甚至有一个孩子已经可以独立乘坐公交车出行……
“他们进步慢,但每一步都算数。只要他们在走,我就愿意一直陪着。”张起航坚定地说。
该校副校长周均利介绍,全校35位教师中,男教师仅有7名,较为稀缺。学校现有111名学生,其中67名在校就读,44名需送教上门。
家长李女士说,特殊教育教师们用爱心、耐心和专业,为这些“折翼天使”撑起了一片晴空。
文/图/视频 本报记者 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