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小红
过新年,蒸花馍,美好生活蒸蒸日上。在我的老家陕西洛南,有着过年蒸花馍的风俗习惯。花馍既点缀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也寄托着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寓意着人们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生活蒸蒸日上。
花馍是民间面塑品,也称为面花、面塑、礼馍。花馍,这“指尖的彩色艺术”是从岁月长河里一路走来的传统手艺,是传承许久的民间艺术瑰宝。花馍是民间手艺人的新年仪式感,精美的花馍“蒸”出了人们喜迎新春的满满幸福感。
蒸腾的馍香是记忆中最温暖的味道,浓浓的年味儿往往也是从蒸年馍开始的。“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是北方人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遵循的传统习俗之一。每到春节前夕,家乡的老人们总会用蒸面花的形式来迎接春的脚步。老人们常说,蒸了花馍,才有了过年的味道,家里所有成员齐上阵,和面、发酵、揉面、捏花……其乐融融,期盼着新年好福气。
小时候,每逢过年就爱看母亲捏花馍。母亲是操持家务的一把好手,她总是把家务计划得条理清楚。过了腊月二十五,母亲就开始蒸花馍。
母亲说:“蒸花馍是个力气活,也是技术活,和面、醒面、揉面,既讲究干湿均匀,又要注意力道,面不能和得太软,也不能太硬。软了,蒸出的馍不周正;硬了,不好揉还发不开,蒸的馍不松软。”母亲用手一按就知道面的软硬程度,用鼻子一闻就知道面发好了没有。
母亲把一大块发面在案板上揉来揉去,不一会儿就变得光滑瓷实。然后先把五个大馒头的剂子分匀,再把做花馍馍顶的剂子揪好,搓条、压饼、盘花。母亲做得有条不紊,有时会用上剪刀、镊子、梳子、竹签等工具。面团在母亲的手里仿佛就有了魔力,母亲将花朵做得别致逼真,每一道褶中藏着旧岁温情,每一抹色中晕染新年憧憬。
小时候,总喜欢依偎在面案前帮母亲揉面,看见母亲捏花馍很有趣,我也想上手摸一把,母亲伸手挡住了,笑着说:“摆供用的花馍,可不是闹着玩的,小孩子家不能摸。”母亲从来不会让我上手,我只能眼巴巴地站在一旁看。
蒸花馍也是个技术活,一定要掌握火候。母亲把做好的花馍一朵一朵摆在大铁锅的笼屉上,摆的时候分得很开,以防蒸熟后粘连破相。等掀开锅盖的一刹那,一层叠着一层的花馍,整体呈一个金字塔的形状,每一层都镶嵌着不同大小的红枣,好像闪闪的金元宝;鱼形状的花馍肚子鼓鼓的,好像装满了金银财宝;牡丹形状的花馍看着就贵气十足,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花馍,就像一个个艺术品一般,新年的气氛更浓了。
蒸锅花馍送吉祥,花馍蒸出福满堂,花馍呈现出民间最质朴的美意,它融入了乡村劳动人民最天然的想象力,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符号。一个个在巧手中绽放的花馍,汇聚成民间习俗、乡土风貌。
有了花馍,就有了年味儿。在团团圆圆热闹的春节里,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做花馍,当一锅锅圆滚滚、热乎乎的花馍绽放在千家万户的蒸笼上时,一份温情与暖意也在无形中流淌。在热气腾腾的小麦香中,在欢声笑语中,人们期待着一年更比一年好,一岁更比一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