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细品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09日
甲骨文化的生动解读
——评周伯衍《执甲稽古》

■刘钊

周伯衍先生新近写了一本书,名为《执甲稽古》,意为利用甲骨来考察古代社会信息。书中利用甲骨文中与商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常用字,在考字释形的基础上,对商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说解和描述,其中不乏跟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比较。书中文字明白晓畅,生动有趣,值得一读。尤其在甲骨文被视为“真正的中华基因”的当下,如何把高深的甲骨文变成富有感染力、容易被读者接受的知识,在体悟中国最早文字的奥秘的同时,加深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了解,这是摆在学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而周伯衍先生这本《执甲稽古》则在某种程度上作出了榜样。

周伯衍先生曾是一位记者,多年的记者生涯让他见多识广,腹笥充盈。他不仅爱好书法,同时在文化史、环境考古学等方面也有着超乎常人的积累。从这本书就可看出,他将这些看似分散的学科知识巧妙地融入甲骨文的解释之中,为这一古老文字的解读和传播方式引入了活力和时代感,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阅读时不仅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甲骨文研究的执着和痴迷,还能体察到他对甲骨文知识普及和传播的热切态度。

周伯衍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古文字相关知识的积蓄,他注重古文字知识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并调动他多年做记者的文笔功夫和相关的人文素养,以甲骨文字形为枢纽,对商代等时期的历史、文化、民俗、思想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探究,其中有些说法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书中的每个甲骨文文字,都是经过他精心挑选、拍照、修整后嵌入的,1000多张图片的制作,凝结了他无数个日夜的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说,是用时间一点点“磨”出来的。

当前坊间解释和阐发甲骨文字形的著作,存在着纯学理性解释和为普及推广加以看图说话式演绎的两种方法,我认为这两种方法不应互斥,而应该完善地加以融合。原则是:既要保持学术性和学理性,同时也不能过于僵化,要在保证学术性和学理性的前提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其生动化、形象化,使其更便于为读者接受。周先生在本书《后记》中提到了对书中可能存在的差错的担忧,这体现出周先生对学术的敬畏和对自己要求的严格。其实我觉得完全不必过于担忧,因为有很多字的解释目前还没有定论,即使是学术界已经有定论的字,随着认识的深入和新材料的介入,过去的认识也可能会被推翻并重新加以解释。也就是说,学术发展是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是动态的,是随时变化的,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甲骨文字的解释,这样才算是科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