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妙怡
“我打算拍摄一部黄河主题的纪录片,第一站计划从陕西开始,你有没有兴趣一起走走?”前年7月,专职摄影的老李向我发来邀约。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在此之前,我是没怎么见过黄河的,更不要说跟纪录片扯上什么关系。我在满心的期待和忐忑中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我能为这部片子做些什么?还没等想出答案,老李就已经和他的摄制团队在府谷开机了,借着“十一”假期,我赶忙跑去跟他们汇合。
一见面,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了这段时间借宿在府谷老乡苏继平老师家拍摄的素材。画面中,淳朴的苏老师挥着羊鞭跟在羊群后面,洋洋洒洒地哼唱着地道的陕北民歌,那熟悉的口音顿时唤起了我的亲切感。我曾在这里工作7年,陕北话已然成了我的“第二乡音”。利用这个便利,我主动承担起了摄制团队在当地拍摄过程中“翻译”的职责。
在黄河岸边走出的农民歌手——《东方红》作者李有源故居,面对拍摄镜头,李有源的后人向我们讲述他的故事。我跟老李“翻译”道:“这是李有源先生随口创作的歌词。”“随口就来啊?那也太有才了!”老李后知后觉的惊讶表情让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
在吴堡县川口村,老李突然兴起,喊我唱支陕北民歌听听,“拌莜面的苦菜,养育了倔强的个性。蒲公英落地生根的时候,黄河的血脉浇灌出金色的收成……”面对镜头,我脱口唱出在这片黄土地上学会的民歌《西口情》,老李觉得歌词与黄河很应景,要求同行的郝新国老师再录一段介绍词,回头跟唱歌的画面一起用在纪录片当中。郝老师可是拍摄团队中有名的“老顽童”,他收到任务立即“闪亮登场”了,也许是心情激动,一开口,就将原本准备的台词中“陕西女娃”说成了“陕西女子”,闹了乌龙的他一边叫着“我错了”,一边赶忙退出了镜头,但越出错人就越紧张,一连拍了三四次,郝老师都逃不出“陕西女子”的魔咒,反复拍摄不成功的老李急躁地指着镜头下面的黄河喊道:“再说错你跳下去!”这不刺激还好,一刺激郝老师更紧张了,一句“陕西女子”再出口,自己便转身捂着嘴长啸一声“我又错了”,顷刻间竟真的跳向了滚滚黄河水中,团队的每个人都吓蒙了,正准备跑到岸边“捞”他,谁知下一秒他又一脸嬉笑着从河水中站了起来!原来旱期的黄河早在岸边留下了一个天然的“台阶”,郝老师这个老顽童,利用我们的视觉盲区跟我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一连几日奔走在沿黄公路上,美食、美景喂饱了我们的身心,欢笑声也不绝于耳。“陕北的黄河文化真是厚重。”行程中,老李反复说起这句话。这些天,在陕北听民歌、喝小米粥,拍摄黄河岸边的壮美风光和人民庆丰收的喜悦,我们愈发体会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篇拍摄结束前,我在陕西和山西交界处的碛口古镇买了几只当地人手工缝制的小布虎赠给本次前来拍摄的老师们,感谢他们带我参与此次拍摄的同时,也希望他们能更好地记住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
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至今,大河两岸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等着你我来共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