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龙
初识矿区,是在2010年8月的蝉鸣里。刚入职的我,背着简单的行囊踏入蒲白矿区,自此与墨色的煤,结下了难以割舍的缘分。
蒲白矿务局——因扎根蒲城县与白水县的交界处而得名。那时的矿区,是个热闹非凡的“煤世界”:朱家河煤矿、白水煤矿、西固煤矿的井架在阳光下矗立;煤炭销售公司、铁路运输公司连着产供销的脉络;矸石电厂的机组轰隆,尧峰水泥厂、高岭土厂的机器与生活服务公司的烟火气交织;还有天工建设、三通公司保障着矿区运转;建井处、建安处筑牢生产根基,物资供应处、内部银行、矿务局医院、公安处、小车班各司其职,连矿区公园也是职工家属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这些单位大多聚在一起,把罕井镇衬得格外有生气。
尤其是通勤时间,蒲白矿务局门前的街道便成了最热闹的图景:自行车铃清脆,摩托车轰鸣,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职工,说说笑笑地走向工作岗位,车水马龙里满是烟火气。几万职工及家属的生活,每天都围着这方矿区展开。
我最初入职在蒲白矿务局煤炭销售部,日常与煤炭打交道,也与文字为伴。之后我在基层实践中跟着前辈学习,在一次次文稿撰写里打磨能力,在处理工作难题时墩苗壮骨,那些摸爬滚打的日子,让我从青涩迈向成熟。慢慢地我多了一个习惯,忙里偷闲时,我会去罕井车站走走。看着整装待发的煤炭专列,混煤装满车厢,听听它们奔赴远方的轰鸣声。偶尔,我会踩着休息的铁轨慢慢走,铁轨延伸向远方,也牵着我对外面大世界的向往。
周末的时光总是格外惬意。有时会坐上矿务局的通勤大巴回西安,再转车回老家,大巴车在公路上行驶,窗外的风景换了又换,心里却装着矿区的牵挂;有时不回家,就约上三五好友,去周边爬山上垣,感受山野的风。我最喜欢的是秋季,坐上矸石电厂同事的摩托车,去附近山上摘柿子。满树的柿子红彤彤的,在阳光下像一个个小灯笼,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看着就让人欢喜,大家笑着闹着摘柿子,说着“柿柿如意”的吉祥话,快乐在山间散开。
后来,我离开了蒲白矿区,来到西安开启新生活。可那段矿区时光,却成了我心底最柔软的牵挂。起初,我还会隔三差五在周末回矿区,看看老同事、老朋友,走在罕井镇的街道上,熟悉的店铺、亲切的乡音,一切都还是记忆里的模样。
如今我和同事聊天,也总忍不住说:“蒲白就是我的‘娘家’,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是我职业生涯开始的地方,好多土地都印着我的足迹。
这几年蒲白矿区发展变化很大,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可它带给我的那份亲切感、那份牵挂,却丝毫未减。甚至有好几回,我在梦里又回到了蒲白——看到了矿区的井架,听到了车站的汽笛,又摸到了满树的红柿子……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964号